第一生活网

烛之武退秦师断句(烛之武退秦师)

周固素
导读 大家好,我是小一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烛之武退秦师断句,烛之武退秦师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译文:  (僖...

大家好,我是小一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烛之武退秦师断句,烛之武退秦师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译文:   (僖公三十年)九月十日,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,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,(晋文公落难时候,曾经过郑国,不受礼待)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。

2、(郑伯有晋盟在先,又不肯专一事晋,犹生结楚之心。

3、)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。

4、  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:“郑国处于危险之中,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,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。

5、”郑伯同意了。

6、烛之武推辞说:“我年轻时,尚且不如别人;现在老了,不能干什么了。

7、”郑文公说:“我早先没有重用您,现在危急之中求您,这是我的过错。

8、然而郑国灭亡了,对您也不利啊!”烛之武就答应了。

9、   夜晚(有人)用绳子(将烛之武)从城上放下去,去见秦伯,烛之武说:“秦、晋两国围攻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

10、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,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。

11、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(秦国的)边邑,您知道这是困难的,(您)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?邻国的国力雄厚了,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。

12、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,出使的人来来往往,(郑国可以随时)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,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。

13、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,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、瑕二座城池。

14、(然而,)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,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,这是您知道的。

15、晋国,何时才能满足呢?(现在它)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,又想往西扩大边界。

16、如果不侵损秦国,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?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,希望您考虑这件事!”秦伯很高兴,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。

17、派杞子、逢孙、杨孙守卫郑国,于是秦国就撤军了。

18、  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。

19、晋文公说:“不行!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,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。

20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,这是不仁义的;失掉自己的同盟国,这是不明智的;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,这是不勇武的。

21、我们还是回去吧!”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。

22、 熊江平 《左传》是《春秋左氏传》的简称,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《春秋》的。

23、它的作者,《史记》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。

24、《左传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。

25、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,起于鲁隐公元年(前722),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(前468),共254年。

26、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,各诸侯国的内政、外交、军事、文化等情况,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。

27、《左传》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。

28、它善于叙事,能把历史的真实性、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,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,并富有故事性。

29、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,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,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。

30、《左传》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,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。

31、《左传》的语言,简练而丰润,含蕴而畅达,曲折而尽情,极富表现力。

32、尤其是外交辞令,十分委婉,富有情趣。

33、《左传》的这些叙事方法、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,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,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34、 【解题】 水文选自《左传》僖公三十年(前630)。

35、文章记叙了晋、秦围郑,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。

36、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(前632)的城濮之战中,战胜了楚国,确立了霸主地位。

37、两年后,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。

38、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,也是为了报私怨。

39、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,因家难出逃,路经郑国,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;后来在城濮之战中,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。

40、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,所以遭到晋、秦国郑的报复。

41、当时晋、秦强大,郑国弱小,不足与敌。

42、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,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,不计个人恩怨,不顾个人安危,只身出城,潜入秦营,利用秦、晋之间的潜在矛盾,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,动之以情理,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,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。

43、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,郑国因此转危为安。

44、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,言辞曲折折委婉,巧妙生动,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。

45、 “退秦师”,使秦国军队撤退。

46、“退”是使动用法。

47、 【注评】 晋侯、秦伯围郑, 晋侯:指晋文公,春秋五霸之一。

48、晋属侯爵,故称晋侯。

49、秦伯:指秦穆公,也是五霸之一。

50、秦属伯爵,故称秦伯。

51、 以其无礼于晋, 以:因为,连词。

52、其:指郑国,代词。

53、无礼于晋:对晋国礼。

54、指晋公为公予时,逃亡经郑,郑文公不以礼相待。

55、于:对,介词。

56、 且贰于楚也。

57、 且:并且,连词。

58、贰:从属二主。

59、贰于楚: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。

60、○交代围郑“理由”,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,以强凌弱。

61、 晋军函陵,秦军氾(fàn)南。

62、 军:动词,驻军。

63、函陵:地名,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。

64、氾:水名,此指东氾水,早已干涸,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。

65、函陵、氾南相距很近,均为郑地,在郑国国都(即今新郑)附近。

66、○秦、晋分开驻军,有隙可乘,为烛之武夜缒出城、潜入秦营伏笔。

67、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,事情的缘起,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。

68、国的原因和地点。

69、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,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。

70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 佚之狐:郑国大夫。

71、于:对,介词。

72、郑伯:指郑文公。

73、 “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 若:假如,连词。

74、使:派遣。

75、烛之武:郑国大夫。

76、见:会见。

77、秦君:指秦穆公。

78、 师必退。

79、” 师:军队,这里指秦、晋两国的军队。

80、○佚之狐已看出秦、晋之间有隙可乘,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。

81、 公从之。

82、 公:指郑文公。

83、从:听从,接受。

84、之:代词,指代佚之狐的建议。

85、 辞曰: 辞:推辞。

86、这里承前省略主语“烛之武”。

87、 “臣之壮也, 之:助词,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,翻译时,不必译出。

88、壮:壮年。

89、 犹不如人; 犹:尚且,副词。

90、不如人:谦词,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。

91、 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

92、” 无能:不能。

93、为:做。

94、也已:句尾语气词连用,重点在“已”,作用相当于“矣”。

95、○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。

96、虽然有点牢骚,但话说得很委婉。

97、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。

98、 公曰:“吾不能早用子, 公:指郑文公。

99、用:重用。

100、子:古代对人的尊称,可译“您”。

101、 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

102、 是:这,指示代词,指代“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”。

103、寡人:国君自称,谦词,意思是“寡德之人”。

104、过:过错。

105、 然郑亡, 然:然而,连词。

106、 子亦有不利焉!” 焉:句尾语气词,呀。

107、○郑文公先自作检讨,再说明利害,情、词恳切,令人感动。

108、 许之。

109、 句前省略主语“烛之武”。

110、许:答应。

111、之:代词,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。

112、 第二段,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,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,能捐弃私怨,以大局为重,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。

113、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,简叙了晋、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。

114、 夜缒(zhui)而出。

115、 句前省略主语“烛之武”。

116、缒: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,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。

117、出:出城。

118、○夜间用绳子吊下,孤身出城,是怕晋国知道。

119、 见秦伯,曰: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

120、 既:已经,副词。

121、○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,把郑国放到一边。

122、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

123、 敢:表敬副词,含有“冒昧地”的意思。

124、以:拿,介词,后边省略宾语代词“之”,指代“亡郑”这件事。

125、烦:麻烦。

126、执事:手下办事人员,这是客气话,实指秦穆公本人。

127、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。

128、这句字面意思是说: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,(不敢让您亲自动手。

129、)直说就是: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。

130、 越国以鄙远,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。

131、以:表示目的的连词,作用同“而”。

132、鄙:边境城邑,这里作动词用,是“作为边邑”的意思。

133、远:远处,形容词作名词用。

134、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,秦在西,郑在东,晋在两国之间,所以说秦灭郑是“越国以鄙远”。

135、 君知其难也。

136、 其:代词,指代“越国以鄙远”这件事。

137、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,先说灭郑对秦无益。

138、 焉用亡郑以陪邻? 焉:怎么,疑问代词,放在动词前,作状语,表示反问。

139、焉用:怎么能用。

140、以:表示结果的连词,可译为“来”或“去”。

141、陪:增加(土地)。

142、邻:指晋国。

143、 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

144、 厚:增强实力。

145、薄:削弱实力。

146、○再说灭郑对秦有害。

147、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 舍郑:放弃(灭亡)郑国。

148、以为:是“以之为”的省略,所省略的“之”指代郑国,意思是“把它作为”。

149、东道主:东方道路上的主人。

150、郑在秦东,所以这样说。

151、 行李之往来, 行李:指出使的人。

152、之:结构助词,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,表示语意未完。

153、 共(gōng)其乏困, 共:同“供”,供应。

154、其:代词,指代使者。

155、乏困:行而无资叫乏,居而无食叫困,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。

156、 君亦无所害。

157、 无所害:没有什么害处。

158、“所”字结构“所害”在这里作宾语。

159、○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。

160、 且君尝为(wéi)晋君赐矣, 且:况且,连词,尝:曾经。

161、为:给予,动词,带双宾语“晋君”和“赐”。

162、晋君:指晋惠公。

163、赐:恩惠。

164、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。

165、 许君焦、瑕,许:许诺。

166、焦、瑕:晋国两地名,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。

167、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“晋君”。

168、 朝济而夕设版焉, 济:渡河(回国)。

169、设:设置。

170、版:打土墙用的夹版,这里指版筑的土墙。

171、设版:没置土墙,就是修筑防御工事。

172、朝、夕:用作时间状语,极言时间之短。

173、焉:于是,在那里,兼词,代词兼语气词,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,曾答应割让焦、瑕作为报答,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。

174、 君之所知也。

175、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,省略了主语“此”。

176、○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。

177、 夫晋何厌之有? 夫:那,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。

178、厌:满足。

179、何厌之有:是宾语前前置句式,即“有何厌”的意思。

180、之: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。

181、 既东封郑, 东:方位名词作状语,在东面。

182、封:疆界,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成为边界。

183、 又欲肆其西封, 肆:放肆,这里指极力扩张。

184、封:这里是名词。

185、 若不阙(quē)秦, 阙:通“缺”,亏损,这里是使动用法。

186、阙秦:使秦国亏损土地。

187、 将焉取之? 焉:疑问代词作状语,从哪里。

188、之:代词,代土地。

189、○五说晋贪得无厌,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。

190、 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

191、” 以:表示目的的连词,可译为“来”。

192、唯:希望。

193、图:考虑。

194、之:代词,代“阙秦以利晋”这件事。

195、○前说“亡郑以陪邻”,此说“阙秦以利晋”,处处为秦着想,说得透彻明快,使秦穆公茅塞顿开。

196、 秦伯说(yuè), 说:同“悦”,悦服。

197、 与郑人盟。

198、 盟:订立盟约。

199、 使杞(qǐ)子、逢(páng)孙、杨孙戍(shù)之,乃还。

200、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。

201、戍:驻扎,防守。

202、之:代词,代郑国。

203、乃:就,副词。

204、还:指回秦国。

205、○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,而且还与郑国结盟,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。

206、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“说秦”的任务。

207、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,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。

208、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,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,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,必将“阙秦”,层层逼进,处处为秦着想,言辞委婉动听,终于说退了秦兵。

209、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。

210、 子犯请击之, 子犯:晋国大夫,晋文公的舅父,即狐偃。

211、击:追击。

212、之:代词,代秦军。

213、 公曰:“不可,微夫(fú)人之力不及此。

214、 公:晋文公。

215、微:如果没有,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。

216、夫人:那个人,指秦穆公。

217、夫:指示代词,那。

218、不及此: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,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。

219、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,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,才当上国君。

220、 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 因:凭借,依靠,动词。

221、敝:损害。

222、这句话的意思是: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,现在反而伤害他,不仁道。

223、 失其所与,不知(zhì); 其:代词,这里代自己。

224、所与:所结交的,即同盟者。

225、与:结交。

226、知:同“智”,聪明。

227、 以乱易整,不武。

228、 以:用,介词。

229、乱:冲突,混乱,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。

230、易:代替。

231、整:整齐,联合。

232、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。

233、武:英武。

234、 吾其还也。

235、” 其:句中语气词,表示商量语气,可译成“还是”。

236、 亦去之。

237、 去:离开。

238、之:代词,代郑国。

239、○晋秦联盟瓦解,秦郑反结联盟,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,不得不撤兵。

240、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,不愧为春秋一霸。

241、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,写晋不得已而撤军,郑国解了围,交代了事情的结局。

242、 【译文】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,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,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。

243、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,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。

244、 佚之狐郑文公说:“国家危急了,如果派烛之武(秘密地)去见秦国的国君,(两国的)军队一定会撤退。

245、”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,(他派遣烛之武。

246、烛之武)推辞说:“我壮年的时候,尚且不如人,现在老了,不能做什么了。

247、”郑文公说:“我不能及早重用您,现在(国家)有急难才来求您,这是我的过错。

248、然而郑国灭亡了,对您也不利啊!”(烛之武)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。

249、 在夜里,(烛之武)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,出了城,见到秦穆公,说:“秦、晋联军包围了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

250、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,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。

251、(但是,灭郑之后,秦要)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,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。

252、(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,)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?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!如果放弃灭郑,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,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,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,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。

253、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,(晋君曾经)答应给您焦、瑕两个地方;(可是晋君)早上渡过黄河,晚上就在那里修筑(防秦的)工事。

254、这是您所知道的。

255、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?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,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,如果不损害秦国,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?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,希望您考虑这件事(的严重性)!”秦穆公(听了烛之武的话)心悦诚服,他和郑国结了盟,还派杞子、逢孙、杨孙(带兵协助郑国)防守,才回国。

256、 (晋国的)子犯请求(晋文公派兵)追击秦军,晋文公说:“不行!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。

257、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,现在伤害人家,不仁道;失掉自己的同盟者,不明智;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,不英武。

258、我们还是回去吧!”(于是晋军)也离开了郑国。

259、 【简析】 本文是《左传》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。

260、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,晋、秦围郑,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,解除国难的经过;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,临危受命,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,及其勇敢机智、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。

261、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: 1.巧妙的外交辞令。

262、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,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。

263、晋、秦围郑所借的理由,本与秦无关,而秦、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。

264、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。

265、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。

266、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,紧紧抓住秦、晋之间的矛盾,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,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,反复陈述己见:先说亡郑对秦无益,再说亡郑对秦有害,三说舍郑对秦有益,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,五说晋得郑后必将“阙秦”。

267、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,而且层层深入,委婉透彻,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,不但撤兵,而且与郑结盟,还派兵助郑防晋。

268、这段说辞,准确而委婉,曲折而尽情,确实精彩。

269、 2.简练的叙事方法。

270、 本文记叙晋、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,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,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,晋文公主动撤兵,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。

271、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,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,事的词句很少。

272、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,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,把事件的起因、发展和结局,记载得清清楚楚。

273、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。

274、 3.鲜明的人物性格。

275、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,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,性格鲜明。

276、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,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,但当郑文公说明国,家危急的时候,他能不计个人得失,以国家利益为重,临危受命,接受派遣。

277、而且,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,只身一人“夜缒而出”的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

278、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。

279、另外,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,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、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。

280、 【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】 说 “秦伯说”的“说”,一般都注为“同‘悦’,喜悦,高兴”。

281、“‘_悦’”是对的;但把“悦”解释为“喜悦、高兴”就欠妥了。

282、“悦”有“喜悦”和“悦服”两个义项。

283、细揣“秦伯说”的文意: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,虽有“喜悦”之情,但不是主要的;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,应解为“悦服”。

284、《尔雅·释诂》:①“悦,乐也。

285、”②“悦,服也。

286、”郭璞注:“谓喜而服从。

287、”“喜而服从”就是“悦服”。

288、 东道主 “东道主”一词源于本文的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”一句,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。

289、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,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,所以称“东道主”。

290、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“东道主”,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“东道主”,称请客为“做东”“做东道”。

291、 行李 “行李之往来”中“行李”一词,杜预注:“使人也”,即外交使者。

292、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说:“李,假借为理,实为吏。

293、”所以“行李”又作“行理”。

294、《左传》昭公十三年:“行理之命,无月不至。

295、”杜预注:“行理,使人,通聘问者。

296、”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、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。

297、后来引申为“行旅”,即出门走远路的人。

298、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、铺盖等物称为行李。
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